王家卫说:念念不忘必有回响。事实上怀旧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情结。在时光的过滤中,人们通过一个个怀旧事件赋予过去价值和意义,住房变迁也一样。怀旧行为的背后,是人类寻求心理安全感的表征。在当下激烈变化的中国,是一个人还没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,这是一种现代性症候。现在就带你唤醒中国住房变迁的记忆。
50年代有啥住啥
只要能遮风挡雨的,什么都能改成房子住人。50年代,什么都能住,只要有得住
50年代住草房,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概括,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。
50年代,城市里的住房,上海的弄堂式住宅是一个典型
50年代,城市里的住房,北京的排子房也是一个典型。
60年代小土房
面积贼拉地小,每户人家也就是20几个平米,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。一进门就是一铺火坑,坑上铺着一领芦苇席子,几床破被褥。
70年代筒子楼
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。上班面对面的同事,下班门对门的邻居,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、人声鼎沸,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。
“筒子楼”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,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。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,状如筒子,故名“筒子楼”。
70年代的筒子楼。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、靠、要,等国家建房,靠组织分房,要单位给房。筒子楼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,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。
筒子楼里的公用洗漱间。
80年代福利分房
其实,分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分房小组要调查申请人的住房状况,还要根据申请人的各类情况和领导的意见、建议制定“住房分配细则”等等。
1980年,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。图为80年代初居民的住房。
1979-1986:调房大会发展成房交会。那时候,房子还不算是商品,也就不存在交易。因此,当时的房交会叫做调房大会,真正的房交会1986年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80年代中期,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,单元房是指设施相对完备,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,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。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的整体,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,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。
单元楼,与筒子楼和团结户相对,相当于西方的公寓(APARTMENT)。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之外,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。
单元楼对住户的生活隐私保护较好,但也有人称这种户型不鼓励邻里交往,因而促进了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冷漠。
90年代商品房
90年代开始了商品房时代,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,但当时装修不贵,1.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。
1998年,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,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,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1998年,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。
1998年,人们在哭、笑、怒、骂之余现实起来,房屋、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。至此,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。
21世纪新房洋范儿
开发商新建的住宅,都追求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,连名字也透着国际范儿,比如“滨江一号”、“滨河湾”、“凯盛缤纷MALL”等。
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,有高层住宅区、复式楼、花园小区,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装修也成为热点,在追求宽敞的同时,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,要住得舒服,住得开心。
摩天大楼(skyscraper)又称为超高层大楼,非常高的多层建筑物。在中国大陆,建筑规范规定100米以上高度的属于超高层建筑。随着住房需求的提升,超高层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,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发掘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