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先生每天乘坐“8”字头公交车往返于河北燕郊与北京国贸之间,既“漂”在北京也“漂”在燕郊。他说,在北京、河北现行的落户政策下,教育、社保等问题都很难在两地解决。
销售工程师卢先生在上海一家美资企业工作,每周五都要搭乘高铁返回无锡的家中。“无锡的房价比较低,我买时每平方米不到1万元。无锡到上海的高铁时间只要40多分钟。”这位新“长三角人”说。
随着今年8月北京积分落户政策落地,北上广深四个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均已明确这一落户“管道”。北京等超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与人口总量调控紧密衔接。专家认为,户籍政策有序放开与城市规划疏解需同时进行。
人口红线施压超大城市
北京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区人口同比减少11万人;上海市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,上海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,降幅为0.4%;
《关于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》指出,尽管北京2016年上半年常住人口增量、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,但总量仍持续增加。从布局看,上半年北京城六区人口减量占全年任务的比重较低,年底实现城六区人口由增转降、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,任务十分艰巨。
针对新出台的积分落户政策,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,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将统筹首都人口调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,坚持总量控制、有序推进的原则,把握好积分落户政策与人口调控目标的有效衔接和平衡。积分落户政策与人口调控如何有效衔接,也成为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国内超大城市面临的问题。
大都市圈人口须统一布局
除了超大城市人口结构问题,近年来北京、上海周边的燕郊、昆山房价暴涨,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了大都市圈人口统一布局的重要性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,目前工作在北京、上海,居住在燕郊、昆山等潮汐式工作生活带来的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问题,仍然需要大力统筹协调解决。
张车伟认为,城市在向外扩张的同时,相应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适时跟进,合理配置,才能促进人口的空间优化。在都市圈,应加强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密切联系,加快同城化进程,促进公共资源在城市间和区域间的合理分布。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非核心功能的过程中,应积极对接产业转移,合理规划产业布局。选择在人口居住密度高且规模较大的区域附近布置相关产业,吸引就业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区新城转移。
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不宜超40%
结合国内外大都市人口调控的经验,一些专家提出,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应通过优化人口空间布局,改善人口结构,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平衡。首先,应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,优化人口空间分布。
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,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看,国际大都市都呈现从中心向外围扩张的态势,逐渐形成规律性的圈层空间结构,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以不超过40%为宜。对此,应通过产城融合构建职住平衡体系。郊区新城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解决职住分离问题。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非核心功能的过程中,应发挥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优势,按照整体功能定位,积极对接产业转移,合理规划产业布局。
第二,应以公共服务和资源引导人口流动,保持人口活力。北京需要处理好“舍”与“得”的关系,给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,必须通过城市功能的转移、产业链条的整合、交通规划的串联以及科技文化的引领,带动首都人口的输出,促进周边城市的人口回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