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,我国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,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,加入到求学大军中。2017年,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。而在这40年里,对几代考生而言,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2017高考临近,有个摄影师分别对77、87、97、07、17五届考生进行了采访拍摄,回忆当年高考往事,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珍藏下来的难忘记忆。
【1977年参加高考】郑春福,62岁,石家庄高邑法院副院长退休。1977年参加第一届高考,由于参军复原后复习时间紧,最终落选。1978年,顺利考入石家庄元氏师范学校。1976年唐山地震,炮兵侦察兵郑春福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,火速开往唐山救援。3个月后,郑春福及战友完成救援返回部队,被授予集体三等功,当年冬天郑春福复原回到老家。

1977年,郑春福得知高考恢复消息后,立即翻出上学时的课本,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。当时在生产队干活的他,一有时间就拿着课本和树枝地上写写画画复习。由于第一年时间紧张,最终落选。第二年准备充足的他,顺利被当地一所师范学校录取。下图为郑春福当年珍藏下来的抗震救灾纪念水杯、大学毕业证、参军时的照片等。

【1987年参加高考】郑莲慧,50岁,现在是一名司法系统的公务员。1987年参加高考,当年郑莲慧是他们村第二个大学生,第一个是她的哥哥。

在当年的农村里,不少人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,所以最终能参加高考的学生少之又少。“当时复习条件很艰苦,考生被家里或村里给予了很大期望,压力很大。”郑莲慧回忆说,通常晚上下课后,同学们回到寝室还要打手电看书。最终,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郑莲慧顺利考入河北大学。下图为郑莲慧珍藏下来的高中毕业留言册、高中毕业合影、大学纪念照等。

【1997年参加高考】刘英杰,是石家庄二中一名数学老师。1997年参加高考,考入河北师范大学。在刘英杰看来,高考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。

当年上初中的刘英杰,也曾因为身边辍学打工的同学动摇过:到底该不该上学,每年要花费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几百元学费。在父母和老师的开导下,刘英杰始终没有放弃。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,刘英杰认识到,对于当时农村的孩子而言,高考是一条很重要的出头之路,高考能改变命运。这个信念一直铭记于心,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,刘英杰考取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,当时激动的他推着漏气的自行车飞奔回家,要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父母。

【2007年参加高考】李玉,是一名80后年轻房东。2007年参加高考,高考失利后,第二年复读考入北京师范大学。李玉从小喜欢英语,大二时受学校周围环境影响,他开始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。之后,他申请通过了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,学习经济与管理专业。回国后看到房屋租赁的巨大市场,创立了一个分散式长租公寓品牌,做起了“二房东”。

“高三每天早上5点40起床,整理内务,6点上早自习...”有着出国留学经历的李玉,对国内的高考还是有很多感触。“高考让我懂得了纪律,生活习惯、时间安排、组织学习等都影响到了我。”李玉说,如果没有高考,我就不会接触到外界新鲜事物,也就没有今天的事业。

【2017年参加高考】王晔晗,是一名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。每晚10点半放学回家,回到家后还要学半个小时,眼看高考马上到了,王晔晗和同学们都不敢松懈,启动“开挂”状态。

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后,妈妈都会提前准备好水果、牛奶。虽然是首次参加高考,但王晔晗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紧张,复习累了,会拿出自己喜欢的科普杂志看会儿,缓解一下疲惫的大脑。“在最后几天,应该放松心态,高考时正常发挥就行。”王晔晗自信地说。

今年的高考马上又要启帷,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又将走进考场。与40年前一样,这不仅仅意味着考生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转折,也在为一个国家的未来进行人才的奠基,房东利器祝每一位学子金榜题名!